为平衡生态红线与企业生存线,以司法柔性守护发展韧性,8月12日,襄城县人民法院将法庭搬至漯河市某汽车检测公司厂区,通过巡回审判成功调解一起涉环境资源行政处罚纠纷案件,不仅高效化解了行政争议,更在严格执法中传递司法温度,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实现了法律权威、生态保护与企业发展三者的有机统一。

2025年6月,漯河市生态环境局在联合检查中发现,漯河市某汽车检测公司在进行机动车尾气检测时,存在以“替车”方式规避真实检测、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违法行为,严重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及相关规范要求。据此,生态环境局依法作出罚款133,050元并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决定。该公司因对处罚决定不服,遂诉至襄城县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处罚。
案件受理后,麦岭法庭高度重视。经深入调查了解,承办法官敏锐洞察到案件的关键矛盾点在于涉案企业属小微企业,若承受“一刀切”式的全额处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面对环保底线不可破、企业存续不能弃的“两难”,承办法官以“双向柔性疏导”破局,一方面向企业释法明理,严正指出“替车检测”对大气治理的危害性,划清环保责任红线;另一方面,启动府院联动机制,协同生态环境局共商“惩戒与帮扶并重”方案,为调解奠定法律与情理双支撑,力求在捍卫法律尊严、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活动对小微企业造成的“生存冲击”,避免“办一个案子,垮一个企业”。经过合议庭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降低罚款金额并分期履行。该调解方案既捍卫了环境执法权威,又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纠错空间和发展缓冲,推动企业从“被动受罚”转向“主动治污”。企业负责人深受触动,表示将深刻吸取教训,立即整改,依法合规经营。
本案的成功调解,是襄城县人民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的生动实践。下一步,襄城县人民法院将持续发力,深化府院联动机制,严守“生态红线、安全底线、质量生命线”,对恶意环境违法“零容忍”,在环资案件处理中更加注重利益衡平,探索多元解纷,努力让每一份司法裁判都成为促进绿色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实保障,让司法成为守护绿水青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永久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