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9名工程院院士聚郑大:医学人才引进不如本土培养

发布时间:2014-11-26 09:12:31


医学人才,是引进为主,还是本土培养?

    昨天下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领域9名院士聚集郑大,就医学人才培养、人才评价机制等问题,为河南省的医学教育及医药卫生发展“把脉”。

    医学人才引进还是本土培养?

    现在,各地都流行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就一定比本土培养的人才好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生物医药引进的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国家千人计划引进有1600多人。总结来看,1/3“水土不服”,回去了,1/3真正干好的留下了,还有1/3在观望。

    在张伯礼看来,引进来的不一定就是很优秀的,引进来以后“水土不服”,给他配几个助手,也使不上劲,跟在国外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把助手培养起来,没三年五年不行,等真正找到方向,再干出点活来得10年。如果是自己培养的人,稍给支持、稍加培养,就会发挥作用。

    “现在不像十几二十年前,我们培养的人才差不了多少。在人才问题上,一定要盘活已有的,存量要用好,增量我们去努力。”张伯礼建议。

    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是脱节的

    现在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跟社会脱节。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王小宁说,远程医疗、数字医学,我们缺少这样的医学人才,将来我们会面临养老问题,需要养老、康复等方面的人才。

    目前,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不多,也有些在尝试。不过,总体来说,我们的医学培养是滞后的。

    “我们医学院校要不要培养长年制的医务人员?”王小宁说,当年他在河南上学,实习时有人讲,回答问题的都是河南医学院的人(本科生),上手术台的都是豫北医专的(专科生)。

    他建议,河南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做一个探索和尝试。

    人才评价以解决问题为指标

    在人才评价方面,张伯礼说,不能以发表论文多少论英雄,论创新论贡献也不行,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指标,“评价一个人、一个学科、一个单位,都要看在解决问题当中的贡献是什么。”

    张伯礼拿踢足球打了个比方,脚法、配合都好,临门一脚不行,进不去球就等于零。

    教育、科研也一样,如果解决不了问题,论文、专利就都不重要,“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几篇论文,报几个专利。”

    院士杨宝峰用他的亲身经历支持张伯礼,他说,俄罗斯的大学教育理念就是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瓶颈问题,干实实在在的事。

    “最近刚去了莫斯科大学、莫斯科第一医科大学学习交流。俄罗斯军工全世界闻名,他们眼科的材料科学、支架等做得特别好,但是,国际上很少见发表文章,因为发表论文在他们看来是副产品。”杨宝峰说,他参观过俄罗斯医科类大学的微生物教研室,“这边讲课、那边临床”的场景让他印象深刻。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