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法院新闻

襄城县法院:法律之树扎根基层 天平之花和谐绽放

  发布时间:2012-08-31 16:51:23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了解到王洛镇巫周村村民生活和生产困难,感受到全村群众创业致富、过上好生活的欲望很强烈,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困难、尽快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寻求发展的好载体。他们迫切希望不离家乡就能挣到钱,过上好日子。”

    “当巫周村里浇水设施得到改善,村民可以方便的灌溉农田时,当巫周村里1.7公里的泥泞土路变成坚硬平整的水泥路时,当巫周村村民赵长江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时,他们脸上幸福温暖的笑容,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这是襄城县法院干部“下基层日记”中的话,无需多言,这些“截图”已经真实地定格了“访民情”、“ 品疾苦”。

走出机关下基层  访民情解民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012年,襄城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玉华带头,全院121名干部纷纷离开办公桌、走出机关大院,进村入户、蹲点调研,与基层群众面对面聊发展、侃生计、唠家常,切身感受基层群众冷暖,积极反应基层群众诉求,帮助解决基层群众生产生活难题。襄城县法院坚持实行“六必访”工作制度。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做到问题家庭必访、留守家庭必访、矛盾纠纷必访、孤残贫困必访、下岗失业必访、重病亡故必访,随时掌握基层群众的动态,密切与困难村庄、群众联系。同时建立督导考核制度,将干部开展活动情况与年末法官考核相结合,有效扩大了活动影响力,确保了活动落实效果。

入户扶贫帮困  帮助脱贫致富

6月12日,襄城县法院院长张玉华带领部分干警深入王洛镇巫周村看望赵更恩老人一家,送上襄城县法院党组的关怀和温暖。

张玉华院长入户访查贫困家庭实情,先后走访了6家特困家庭家庭,其中赵更恩老人一家是家庭最困难、条件最特殊的一家。在特困户赵更恩老人家中,张玉华院长给老人送去油、米、面、棉被等物品,详细询问因病致贫的情况,勉励赵老人大孙子坚定生活信念,好好学习,早日完成学业,依靠勤劳双手早日摆脱贫困。

多方协调筹资金  致贫路变致富路

7月中旬,几场瓢泼大雨,但襄城县王洛镇巫周村的村民再不用担心出行问题了。自从襄城县法院“干部下基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工作队来后,该村里通往村外的直达坑洼土路变成了平坦水泥路。

之前每到雨雪天气,襄城县王洛镇巫周村村民们种、收庄稼等农活、村里村外运输东西得用人挑或担,大人要背着孩子上学,经常出现人摔倒、车翻沟等现象。应群众需求,2011年,村委会决定用一事一议的8.5万元钱修这条村路,通过评估后,修路需要20多万元,因为资金太少,修路的事就此搁置。2012年5月,襄城县法院派政治处副主任秦高远常驻该村,担任任村支部第一书记。秦高远带领驻村工作队了解这一难题后,在于村“两委”书记武殿申、赵进廷多次商议后,和王洛镇政府、王洛镇财政所、县交通局协调后获得资金10万元,襄城县法院资助2万元。同时,村委会号召村里先富起来农户们自发捐款3万元。资金问题解决后,6月28日开工,7月15日,宽4米、硬化厚度18公分的水泥路完工,并投入使用。

“要想富,先修路”。村民们笑着说:“这条路修好后,孩子们上学方便安全了,机动车等先进农用工具可以用了,庄稼可以及时运出去买个好价钱啦,腰包鼓了,生活富了。”

开展普法宣传  村庄和谐稳定

自2011年12月至今年5月,襄城县法院每季度深入王洛镇巫周村开展一次为期15天的普法宣传。行政庭审判人员讲授法制教育课,内容涉及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并给村“两委”和计生办开展计划生育专法律讲座2次,免费提供法律咨询86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600多分,开展巡回审判14次,邀请村民旁听案件5次。

此次活动后,襄城县法院驻该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会”,采取教育感化为主、惩罚批评为辅的方式管理村务工作,排除化解纠纷4起,村民更加和睦相处了,村里偷鸡摸狗、丢东西现象大大减少,治安安定有序了。此外,该村荣获计划生育先进村称号。

改善农田水利条件  促进农粮丰收

3月20日,襄城县王洛镇巫周村的村民开着车直接去自家田里浇地,再也不用像原来那样,一早起来带着大盘电线、浇水设备浇地了。

在和村民交谈中,襄城县法院驻该村工作队了解每年遇到干旱天气,因为浇不上水,导致粮食少收或绝收。即使能浇灌的田地,村民要自己架设电线等设施,不仅麻烦而且不安全。2010年,烟草局专卖局给该村捐赠的地埋线因为资金困难一直没埋。襄城县法院法院投资1.5万元埋了地埋线,改善了村民浇水不便的状况。村民说,2012年是很有福气的一年,浇水问题解决了,粮食丰收了。

责任编辑:杨 凯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