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党建工作

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2-08-16 16:04:30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呈现新的趋势,很有必要对这些特点和趋势加以分析,以期从根源上治理,从思想上重视,从而彻底从源头上防止青少年犯罪的产生。

一、主要特点

通过对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有关情况调查发现,目前青少年犯罪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犯罪年龄上逐渐趋向低龄化:由前几年的平均20岁到近年的平均16岁。2、犯罪人员中农村孩子犯罪人数居多,占少年犯人数的65.3%。这其中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犯罪所占比率更是触目惊心:根据某省未成年犯管理所提供的调研数据,在押犯人中曾为留守少年儿童的比例达20.1%。3、从罪犯文化素质看,文化程度低的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两年所审理的青少年犯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有37人,小学文化的有8人,初中文化的有37人。4、从犯罪性质看,犯罪类型增多,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为主,其中抢夺、抢劫、盗窃占比重较大,占案件总数的70.2%。5、从犯罪形式看,二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犯罪方式团伙化、犯罪团伙具有形成容易、形式松散、随意性强,传染性强的特征。另外,青少年结帮搭伙共同犯罪极易为某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所利用和控制,从而越陷越深,最终走向犯罪学渊。

二、犯罪原因

有效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从控制和消除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入手。目前,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近年来,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在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吃喝、讲穿戴,不再推崇艰苦奋斗,不再自律向上,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二)受社会环境及文化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一些青少年被一些不健康文化所引诱,沉溺于其中,加上学校周边环境和城区内的不健康影视厅、网吧等大量存在,严重侵蚀了青少年不成熟的思想,有些未成年人整天迷恋网吧,一旦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而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很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往往事后又后悔莫及。

(三)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和家庭结构异常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因素,有的家长不是忙于生意,就是外出务工,很少关心自己的子女,对孩子缺乏彼此的沟通;有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纵容庇护其不良行为,养成子女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等性格;有的家长则是奉行“棍棒成才”的信条,对于子女要求不求实际,过于严格,导致子女觉得理想与现实中的反差过大,从而离家出走,流浪在外,这样极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拉下水;有的家长本身就有不良恶习,只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对子女关爱太少,子女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沾染上了不良习气,最终发展为犯罪。

(四)学校教育的误区。学校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但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盲目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的教育,青少年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导致一些成绩差、品德差的“双差生”上课无人问,下课无人管,就这样他们一步步破罐子破摔,在毕业或肄业走入社会后成为青少年犯罪案件高危人群。

(五)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逆反心理强,自尊心强,好胜心强,心理承受力弱,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就会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由于社交活动结交一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当遇到不良诱因时,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从参与到共同犯罪中。在这类犯罪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干事或纯属哥们义气,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六)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内容,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特别是在暑假,很多青少年将网络当作打发时间的最好玩伴,也很容易将暴力游戏或是色情网站当作首选。目前,青少年犯罪逐渐趋向团伙化、低龄化,而且作案手法相当凶残。这正是一些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中的虚幻世界所结出的恶果。充斥着暴力与色情内容的网络游戏,令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青少年很容易盲目模仿。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摆在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各有关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现实中需要全社会共筑社会防线,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共青团、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应联合行动,对各类中小学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团组织要进一步联合公、检、法、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活动,发挥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构筑学校防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和关心,青少年学生除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接受系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使他们辨善恶、明是非,形成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好风气,尤其是对“差生”,不能歧视,不能放任自流,更应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解,重点帮教,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未来。另外,学校可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法律进课堂、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从而既能直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又能促使孩子们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知荣知耻,遵法守法的一代。

(三)构筑家庭防线。家长要教育引导青少年,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楷模,在尽到教育子女义务的同时,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加强对假期生活的指导,安排他们收看一些健康向上的电影、录像、电视、书画、报刊,尤其要让他们远离网吧和社会上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发现他们有不良行为或不法活动,要及时制止。特别是农村家庭更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农村家庭的孩子,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多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除了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外,也有做父母的自身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大多数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有书读就行了,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以及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对于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家庭温暖,而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气氛,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家长除了让孩子衣食无忧,也需要同他们建立情感沟通,一个电话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一年至少要回一次家看望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经常也要与学校联系,形成“家庭—孩子—学校”三边管理,重视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四)构筑法制防线。对已经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通过法制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提高法律意识,避免重蹈覆辙,实施“浪子回头金不换”工程。

(五)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可是大量的少年犯都因各种原因过早辍学,这些未成年人由于年纪小,外出打工没有机会,而辍学后家庭教育也难以维系,从而流浪于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家庭与学校应当共同努力,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受到相应的教育,从源头上杜绝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责任编辑:杨 凯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