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苑文化

单文华:一个国际法学者的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3-11-07 08:57:16


本报记者汪闽燕

带着梦想

  八年前,年仅35岁的单文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踏上西北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2005年也恰逢西安交大恢复法学专业20年,法学系当时归属人文学院。“想做点事情,想把西部法学做起来”,单文华带着最初的梦想“空降”,就任人文学院院长。作为当时西安交大最年轻的学院院长,他顶着各种“拭目以待”,一切从头开始。

  在西安交通大学近日举办的“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2013年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本报记者专访了西安交大法学院院长单文华。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之后,单文华受聘于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法律系担任国际法讲师,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英国大学里主讲国际法的第一位中国人。2004年、2006年又连续提前晋升,担任高级讲师和教授职务。即便对一名英国教师来说,这也是少见的。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这说明单文华在英国不仅已经安居乐业,而且已经牢牢确立了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地位。

  记者:作为英国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并在海外高校担任法学教授,您回国有很多选择,更多的人会选择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您为什么选择了经济欠发达的西部?

  单文华:尽管在外多年,我的骨子里还是有着中国传统的东西,叫落叶归根不合适,但我认为学到好的东西就要带回来。我希望有机会能用自己所学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西安交大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所以我就回来了。

  记者:转眼间您已经回国八年了,您对当初的决定后悔吗?

  单文华:不后悔,我认为很值。我很高兴看到西安交大法学和文科的快速健康成长。在法学方面,西安交大跻身全国领先法学院行列,特别是国际法与比较法学科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例如,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13年5月1日更新的数据显示,西安交通大学的SOCIAL SCIENCES,GENERAL(社会科学·综合)进入ESI全球前1%。这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充分彰显了交大文科日显突出的国际地位。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不仅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获得了校内外、国内外很好的支持和认可。这种支持可以说是无所不在。这些年我也先后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这些都是和交大以及国家的支持分不开的。

扎根西部

  经过8年多的发展,西安交大法学院已经在法学界崭露头角。用单文华的话说,这八年来,他不断地做着“加法”,让西安交大法学院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记者:在西安交大建设法学学科,可以说是从零开始。这八年来,您是靠着怎样的信念坚持过来的?

  单文华:我属于比较典型的湖南人,比较务实,强调的是“经世致用”,虽然也不乏理想和梦想,但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点点滴滴的进步,小流汇江海,跬步至千里的线路。从方法上看,我崇尚的是做“加法”。

  记者:您对西安交大法学院的目标是什么?经过8年的发展,现在的运作状况如何?

  单文华:担任法学院院长时,我的目标是将法学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起点、国际化、研究型”的国际一流法学院;在操作层面,我们确立了“国际化”、“交叉化”和“重实践”三个要点。

  首先,在“国际化”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打造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学科梯队。目前不仅有千人计划专家,还有两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两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这是我们国际化发展的首要依托。第二,我们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并购置了价值约500万元的外文原版图书以及价值100万元的中外文法学数据库,从而建造了一个亚太一流的国际法与比较法科研与信息基地。第三,我们创办了《中国比较法学刊》国际期刊,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比较法学术研讨交流平台。第四,我们和剑桥、伦敦、欧洲大学研究院、德国马普所等国际一流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第五,我们取得了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的支持,开办了“丝绸之路国际经济法国际研讨班系列”,目前已举办三期。第六,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取得了国家“涉外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开办了“涉外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班”,以中外联合贯通的“4+1”或“3+2”模式培养一流的涉外法学人才。

  其次,我们结合交大的理工管等综合性学科优势,大力发展“交叉学科”研究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如,我们将法学与管理学的优势结合,开创了“法律治理学”博士点。

  最后,我们强调“重实践”,这是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的要求。比如,我们建设了一个集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设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法律坊”。“法律坊”的名称是我们的首创,也是与我校“工程坊”一脉相承的。

中国之声

  单文华认为,我们距离引领世界法学发展的时代需求差距还很大。但是,不少领先型的法学院已经把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作为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将迎来国内先进法学院国际化的一个热潮。

  记者:作为一名“海归”,您认为在国际上如何让中国法学立于世界法学之林?

  单文华:从做强中国法学的角度,特别是加强中国法学在世界的影响力来说,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从我个人而言,我曾作为第一位中国学者在国际比较法大会、ASIL年会、SIEL双年会、ITF等本专业最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总报告、专题主持人或主题报告人。

  又比如,我们创办并主编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由IACL指导的英文国际期刊《中国比较法学刊》,目的就是要以“世界视野、中国重心”为宗旨,大力推动中外法学交流互动,从而在世界法学特别是比较法学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发出中国声音,扩大中国影响。但是,总体而言,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距离引领世界法学发展的时代需求差距还很大。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中国法律学人重大的历史机遇和历史使命!

  记者:现在,我们经常提“中国的话语权”,作为一名国际法教授,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提升我们的话语权?

  单文华:在展现“中国话语权”的层面,我们的能力建设尚需大大加强。但是,国家目前对此非常重视,“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人才计划”等重要人才计划的实施为这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实施,特别是“涉外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布点建设,从长远来看,也将有力推动这方面的能力建设工作。不少领先型的法学院已经把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作为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将迎来国内先进法学院国际化的一个热潮。

(原标题:单文华:一个国际法学者的中国梦)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4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